3月12日,宝山罗泾街头,满树樱花绽放着生机。45岁的郑晓蓉和77岁的师傅陈育娥讨论着,为最新的罗泾十字挑花作品设计春天的纹样。
(相关资料图)
放下绣布,郑晓蓉又和64岁的婆婆王霞芬一起,将新蒸的四喜风糕送给身边的老人。风糕是樱花造型,颜色也是樱花粉,传递春天的味道。
郑晓蓉的书桌上,摆放着一本刚刚收到的证书,告知她“入选2022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”,落款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。
罗泾十字挑花是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,郑晓蓉是该项目的区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,她的师傅陈育娥则是市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。四喜风糕是宝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,郑晓蓉在罗泾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非遗项目,挑花之余,又跟着四喜风糕传承人金惠丽和自己的婆婆学会了做糕,传承“家的味道”。
2023上海樱花节将于3月15日开幕,为期一个月。樱花节期间,游客将有机会在顾村公园欣赏到罗泾十字挑花技艺,品尝樱花味的四喜风糕,感受宝山的春日之美。
四喜风糕对应“人生四喜”
“四喜风糕蒸好了,大家乘热吃!” 塘湾村农家风情馆二楼,四喜风糕非遗小课堂里,郑晓蓉和婆婆王霞芬端出蒸好的樱花造型风糕,招呼十字挑花团队的阿婆们品尝。
“这樱花的样子真好看,味道也是樱花的呢!糯而不黏,蒸到位了!”阿婆们交口称赞。
蒸制四喜风糕是罗泾人的传统,遇上开心的喜事或是逢年过节,家里都会制作四喜风糕,热气腾腾,也寓意着日子过的蒸蒸日上。春天做的可以叫“春糕”,配上卯兔图案、春字图案,春意满满。
■制作春糕
“四喜风糕”指的是哪四喜?郑晓蓉的婆婆王霞芬是土生土长的罗泾人,她告诉记者:“乔迁、嫁娶、诞辰、寿诞,是人生四大喜事。遇上这些喜事,家里就要蒸糕,和村邻一起分享。”王霞芬十几岁开始帮着大人做糕,罗泾的老一辈都会这门手艺。
有关风糕的记忆,贯穿了王霞芬的人生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王霞芬嫁到陈行村的前一天,夫家把两块大大的风糕送到了娘家高椿树村,每块糕上都用红枣拼出喜字,“和喜糖、红枣、猪肉等一起送的,这是罗泾人结婚前必不可少的程序,叫做‘挑盘’。”双胞胎儿子诞生后,陈行村的乡邻以及宝宝的外婆家都收到了沾满喜气的风糕。
1993年,王霞芬家自建的两层楼房落成,夫妻俩按照“漂糕”习俗把风糕分给村邻。村里有老人过八十寿诞,他们也尝到过对方送来的风糕。
“舌尖上的非遗”值得传承
王霞芬把四喜风糕的故事告诉了郑晓蓉,也让郑晓蓉爱上了这项“舌尖上的非遗”。三年前,为了管理好罗泾的非遗项目,郑晓蓉开始自学风糕制作。她向四喜风糕传承人金惠丽老师取经,金老师也毫无保留地授艺。不过,金老师长期在养老院工作,郑晓蓉与她不能常常见面。“我就从身边寻找老师,跟着我婆婆练习。”
■王霞芬和郑晓蓉婆媳
婆媳俩总结,制作风糕大致有八个步骤:浸米、沥水、磨粉、拌糖水、抄粉、筛粉、装糕、上笼蒸。全部掌握可不容易,每一道程序都有诀窍,比如,米要浸6个小时才够,沥水要沥3-4个小时。因此,做一次风糕,至少要提前一天准备。
在物质条件尚不丰盛的年代,只有在重要时节才能吃到风糕。每年9月底10月初,罗泾的农民会把收下来的稻谷磨成粉,等腊月来了做糕,放在晒场上风干保存,过年时端上桌。
■郑晓蓉展示模具
上海不少地区都有做糕吃糕的习俗。“崇明糕是纯糯米,松江叶榭米糕是纯梗米做的。罗泾四喜风糕要把梗米和糯米混合,配比有技巧。如果梗米是去年或更早的陈米,糯米要多放一点,才能软而不黏。但若梗米是新米,糯米就要少放,不然会黏牙。” 王霞芬分享做糕四十多年的经验。
咸口风糕今年诞生
传统的四喜风糕都是甜馅,粉装到磨具里,放上核桃仁、红枣、葡萄干……连模具一起蒸,熟了再脱模,撒上青红丝,飘着甜香的风糕格外诱人。
■樱花风糕
今年春天,郑晓蓉联合东华大学唐承鲲师生团队,制作了樱花和春日系列模具,并且用“报春菜”荠菜结合猪肉,首次制作了咸口风糕。“咸口风糕还可以放春卷馅,用纯猪油炒黄芽菜、香菇、肉糜,呼应咬春习俗。在古代,春卷是满汉全席的主要点心之一。”郑晓蓉介绍。
物质的丰富带来生活条件的改善,如今的四喜风糕,罗泾人一年四季都能吃到。传统的原味风糕是白色,红糖味的是咖啡色。为了让更多人爱上这项“舌尖上的非遗”,郑晓蓉与东华大学合作,研发了更多新口味,粉色是樱花味,黄色是芒果味,绿色是抹茶味,紫色是蔓越莓味……“我们还做了流心口味的四喜风糕,比如芒果味的皮里裹芝士流心,抹茶的皮里放抹茶流心,蔓越莓的皮里包豆沙流心……”怎么样,听了郑晓蓉的介绍,你食指大动了吗?
“老上海达人秀”是2023年新开设的栏目,专门介绍中老年“民间达人”的绝活技艺,同时邀请达人们入驻新闻晨报·周到上海的线上平台,展示他们的心得、窍门、作品,并与读者朋友交流互动。